【腸道健康】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仍可能出現「長新冠」 腸道生態失衡增後遺症及第三針風險
第五波疫情令本港感染人數屢創新高,一周內確診數字由300多宗,急增至破二千宗。雖然目前主要流行病毒株Omicron的病徵,相對以往Delta及Alpha變種病毒株較輕,但原來,有醫學研究顯示1,即使是輕症或無病徵的病人,在康復後一樣有機會面對「長新冠」(Long Covid) 後遺症。
「長新冠」即是「新冠長期症狀」,世界衛生組織官方定義為:感染新冠病毒後三個月內出現的症狀,並持續不少兩個月,而無其他診斷解釋。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嚴重疲勞、持續咳嗽、關節及肌肉疼痛,以及抑鬱症、難以清晰思考等。至今,對於「長新冠」會持續多久?仍未有足夠數據得知。不過,香港權威大學醫學院上月公布研究成果,發現本港76%新冠康復者會患上「長新冠」後遺症,原因是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缺少提高人體免疫力的重要腸道細菌。
很多人以為,大家日防夜防的疫症僅僅與呼吸道及肺部有關,但原來與腸道都是息息相關?
藥劑師關永樂Mike接受是次訪問解釋,「腸道微生態影響免疫系統,改善腸道微生態,可增強自身的免疫力。」腸道被視為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影響「長新冠」後遺症之出現,免疫力與疫苗接種後的反應關係同樣密切。疫苗會通過刺激免疫系統,繼而產生抗體。當中一旦免疫力失控,副作用尤其明顯。隨著更多人將會接種「第三針」,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如患糖尿病、肥胖等高危組別,便要特別注意!
既然我們知道腸道細菌失衡,削弱或令人體免疫力紊亂,加劇疫苗接種副作用或「長新冠」症狀,那麼怎樣令腸道健康?
人體腸道內有上千百種細菌等,腸道細菌可分為:好菌(益菌)、壞菌(害菌)及中性菌。中性菌會視乎腸道益菌或壞菌多而靠邊。關永樂指出,改善腸道健康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補充益生菌、降低害菌比例,以平衡好、壞腸道菌叢,從而調節身體免疫功能。
至於益生菌種類繁多,不同菌種有著不同特性,消費者難以一一理解菌種。藥劑師關永樂認為選菌有兩大準則,分別是:選擇有實質研究數據支持的菌種;以及該菌種具有提升免疫力之效。他分享了數種益生菌菌種,均針對性改善免疫系統。第一款是「FK23益生菌」,關永樂解釋,「FK23」不但能夠促進白血球功能而激活免疫力、預防感染及緩解症狀,亦能幫助改善過敏、調整腸道及抗頑。關永樂續稱,「FK23」在以上6個範疇取得6項專利,所以是具科研數據支持。
除了考慮菌種是否具調節身體免疫功能之效,益生菌處理技術亦是關鍵。「FK23」透過日本專利處理技術,經科研實証後,證實FK23益生菌免疫活性比起未經處理前高出3倍。
既然「FK23」具有科研實證及改善免疫力功效,堪稱益生菌界「免疫力之王」,是否單一補充「FK23」就足夠?
藥劑師關永樂糾正此說法,他指出,「單靠補充益生菌並不足夠,同時需要配合補充益生元,即是益生菌的食物,為腸道內的益生菌提供營養」,即是益生菌產品中最好同時蘊合益生菌及益生元。他再指出另一要點,便是「補充大量單一的益生菌種,並不是最理想的補充益生菌方法。」
原因在於,補充「多元益生菌」比單一益生菌優勝,因為腸道本身由眾多款菌種組成,增加腸道益菌的生長及多樣性更能維持腸道菌叢平衡。因此,除了「FK23」外,他亦推介其他提升免疫力的菌種:日本專利的「植物乳酸菌SNK」具強化免疫效果;「短乳桿菌KP08」則可增強免疫系統,抑制腸道壞菌生長、維持消化道機能,另一款「凝結芽孢桿菌Lacris-S 」亦能鞏固免疫系統。
市面上理想的強免疫益生菌產品 具專利及科研數據支持
藥劑師關永樂推薦日本製造的「和漢日本多元益生菌」,結合免疫力之王「FK23益生菌」等4大強免疫益菌組合(FK23益生菌、植物乳酸菌SNK、短乳桿菌KP08、凝結芽孢桿菌Lacris-S),每包共有11種達1200億的多元益生菌及益生元,比起單一菌更有效增加腸道益菌的生長及多樣性,有助抑制害菌以平衡腸道,定時暢便、排走宿便及毒素,並不會引致肚瀉或造成依賴。
免疫力之王「FK23益生菌」 擁有6項專利及眾多研究測試,特別是在提升免疫力、預防感染、紓解症狀、抗敏、調整腸道及抗頑等6大方面都有幫助並取得科研實證。「FK23益生菌」經過日本專利處理技術,令其增強免疫力效果提升3倍。「和漢日本多元益生菌」的食法簡單,粉劑裝可加入冷熱食物或飲品一同食用,直接入口服用亦可。
即日起至2月24日,萬寧推出買2件8折優惠,折實每件$239.2 (原價$299),超級抵買!
更多藥劑師分享內容: https://bit.ly/3BgxLEA
參考資料:
[1]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egatively impacts health and wellbeing despite less severe acute infection, on medRxiv.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1.04.20226126v1.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