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醫學專欄】年輕女性應自愛 心理學家教你如何自愛

年輕女性應自愛 心理學家教你如何自愛

在臨床心理工作上,不時會遇見一些年輕女生糾纏於批判和眨低自己的思緒中。有的覺得自己的外表和能力不如人,不斷鞭策自己變得更吸引更能幹,弄得身心俱疲還要責怪自己不夠硬淨。有的認定自己沒有地位沒有條件,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和需要,不敢追求想要的關係、興趣和工作等等。她們背後的故事和源頭固然各有不同,但共通的是,都在極力地抑制這些令人困擾的思緒時,忘記了自愛,忘記了善待自己。

什麼是自愛?

什麼是自愛?
什麼是自愛?

很多人一聽到自愛兩個字便質疑 「這是否等於自私自戀?」這的確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如果我們搞不清楚,很容易會誤以為放縰一己私慾便是自愛的體現。自愛,其實是指全然地接納、肯定和關愛自己,而這種態度並不需要建基於社會的標準或別人的評價。即使說,無論外表是否符合外界所定義的「美」、學業成績高或低、上司評價好或壞、單身結婚或失婚,都跟所有人一樣,具有這自愛的需要。若是說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更有能耐去照顧身邊的人,相信也不太陌生。回想一下,當我們身心累透時,有沒有總忍不住對至親至愛發脾氣或者迴避他們?
 

如何自愛

至於如何自愛,確實可以從很多層面說起,以下選了筆者不時跟個案探討的其中幾點:

1. 分辨什麼是別人加諸於自己身上的期望和要求,?清什麼是自己真正重視的價值觀 

期望和要求
期望和要求

從小開始,我們從教育和社會文化中內化了許多一般衡量好壞成敗的標準,不知不覺地追趕著認為是理想的目標 (例如要考第一、要得到讚賞、變得更瘦更靚、社交平台上擁有更多追蹤者、得到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等)。過程中甚至害怕停下來休息,怕這樣會浪費時間或變得怠惰。可是,當達到目標後卻感到空洞,或是一旦不能達標時便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沈溺在盲目追逐慾望和否定自己的旋渦中。例如,因為父母寄望自己成為「成功人士」,不斷地追求更亮麗的成績和履歷,而擱置了興趣、夢想甚至關係。後來即使看似成了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卻因為困在一個提不起熱誠的生活狀態而鬱鬱㝰歡。因此,我們要先好好關心自己真實的需要,才定下相關的目標,而非隨波逐流,迷失自己,損耗身心。

2. 學習跟負面思緒共處

學習跟負面思緒共處
學習跟負面思緒共處

我們每個人都有受傷挫敗的時刻,有焦慮、低落,孤獨、嬲怒、痛苦等情緒,也容易浮現否定自己和別人的想法。然而我們都習慣相信這些思緒代表了自己不堅強、不正常,於是用盡心力抑制、改變或逃避它們。可是,不少人都發現,越是企圖控制這些不能控制的思緒,便越是變得沮喪、無助和不安,就連生活上的選擇也因而局限了。例如,失戀後感到傷痛孤獨本來是人性反應,卻為了擺脫這些情緒和「被遺棄」「不被愛」「失敗」等自我標籤而急於跳進另一個未有機會看清楚的懷抱。也有人為了避免牽動不愉快的經歷、想起不堪的評擊,而放棄追求想要的感情、工作和生活方式。生活變得枯燥乏味之外,與人的關係也變得疏離。

了解到抑壓思緒的代價後,我們或者可以嘗試以另一種方式跟它們共存,其中包括靜觀。靜觀指有意識地、不加批判地、以開放的態度專注此時此刻的體驗。培養靜觀覺察的能力讓我們回到當下,不被過去的傷痛或對未來的憂慮牽著走。面對各種回憶、衝動、想法、情緒時,不花費心力抑壓或改變它,而是在心留一點空間,如實地覺察和接納它們,從而更有彈性地回應和作出生活的選擇,善待自己。

3. 認清自己的責任,但同時接納自己的限制和界線

自己的責任
自己的責任

作為女性,我們在不同的角色上(親人、朋友、同事、伴侶、母親、媳婦等)照顧著別人的需要,這本來是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責任,也是幫助我們成長的過程。不過,如果過度地滿足他人需要而忽略了自己的限制 ,不懂 “say no”,或者不斷把別人的問題和情緒扛在自己肩膀上,往往會感到倦怠不堪。很多時候,欠缺低線地為人疲於奔命的狀態可能源於焦慮和不安,擔心一旦失別人所望便會被遺棄或取替,所以它背後的心理功能,值得我們好好探索和正視。

4. 接受過錯,放過自己

接受過錯
接受過錯

在成長的過程裹,我們也許都犯過一些過錯。如果重複地責怪自己,活在過往的回憶裡,自然是無法編寫新的體驗。讓我們嘗試客觀地理解當時做那個決定的自己,如果還可以,誠懇地為過錯道歉,承擔責任; 如果已經不可,先放下批判跟自己和解,相信即使自己不完美也能慢慢地學習更懂得與往後遇到的人相處,不再重蹈覆徹。

下篇再跟大家介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愛!

作者: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