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亂反正】生理時鐘是如何運作? 3週就能重設生理時鐘
古人認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現代醫學而言,也是非常符合生理時鐘的運作。其實我們的睡眠影響著生理時鐘,也影響著身體各個系統和器官的和諧。當睡眠時間無法配合日夜的變化,身體會變得有點不知所措,久而久之便會產生許多慢性疾病。
到底什麼是「生理時鐘」?
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俗稱生理時鐘,掌管很多不同身體機能,包括睡眠、醒來的時間。但人體的內部晝夜節律約為24.2小時,比正常一天時間稍長,因此每天需要透過陽光以及行為去校正,稍微提前一些時間與24小時制同步。
人體最主要的生理時鐘是在大腦下視丘,名為松果腺(Pineal Gland,又名松果體)的結構。松果腺會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讓身體知道現在是晚上了,降低核心體溫、啟動睡眠。當褪黑激素分泌較少時,身體就處於比較活躍的狀態,有助於維持日間正常活動,同時也校正我們的生理時鐘,讓身體與日光時間同步。這就是為什麼昏昏欲睡時,出去走走、散步、曬太陽,精神會好一點。
而身體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生理時鐘基因,會與大腦的生理時鐘合作,跟著指揮而有同步、協調的韻律,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的運作狀態。如果每個部位的生理時鐘沒有同步運行,就會影響到各種表現。例如:大腦的生理時鐘明明到達睡眠時間,但你繼續工作,睡意會令人難以集中精神,若果持續這種作息模式,生理時鐘會有往後延遲傾向。
生理時鐘大亂會引發什麼問題?
內分泌失調:生理時鐘紊亂後,首先會出現的症狀便是新陳代謝功能失調,有的人會因此長痘或是容易肥胖,而本身有血糖問題的人,也會發現血糖開始上升,變得不穩定,未來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腦、心血管功能下降:
當身體調控機制不穩定時,也會造成血壓的不穩定,嚴重的話可能產生中風或是心臟疾病。
增加罹癌的風險:
科學家發現,日夜節律長期混亂的人,也會提升罹癌的風險。
神經功能受損:
我們會發現記憶力下降,才剛記下的事情很容易就忘記,也有可能發生神經性退化的疾病,例如:認知障礙。
情緒不穩:
日夜節律失調,讓人容易產生躁鬱或憂鬱的現象。
疼痛:
沒有良好睡眠,或是充足休息的人,容易發生疼痛的問題,像是頭痛、腰痠背痛或是關節痛的發生頻率也會增加。
只要3週就能重設生理時鐘?
一項出版於《睡眠醫學期刊》的研究就指出,採取調整睡眠作息的干預措施,可幫助夜貓在3週內將生理時鐘調快2個小時,並顯著地改善睡眠、清醒時間、早晨的工作表現、飲食習慣,以及減少憂鬱和壓力。
該研究由英國伯明罕大學、薩里大學及澳洲蒙納許大學學者共同進行,研究對象包括22名18歲-24歲青少年,受試者為所謂的「夜貓」:平均入睡為凌晨2點30分,起床時間為10點15分。
此研究對象被隨機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在為期3週內,實驗組的參與者被要求改變生活習慣,包括起床時間、上床時間、飲食、運動等,例如:比平常早2-3小時醒來,並儘可能去戶外曬充足的陽光、起床後儘快吃早餐,並定時用餐、下午3點後不喝任何咖啡因的飲料、晚上7點前吃晚餐、有運動習慣者改成早上時間運動、比習慣入睡的時間提早2-3小時上床,並在晚上限制光照時間。而控制組的參與者僅要求每天固定時間吃午餐。
結果顯示,建立簡單常規方式,可以幫助「夜貓」調整生理時鐘、改善整體身心健康。且其憂鬱和壓力的感覺,以及白天嗜睡感都有降低的情形。
資料來源:Sleep Foundation、Sleep Medicine
製圖/文字:Health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