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本港學者批日本排核水入公海「是不道德的做法」 高劑量銫可引致癌
日前日本福島海域內捕獲的一條海魚,含放射性元素「銫」的含量超標180倍。食物及環境衞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在訪問中表示,2011年311地震令福島核電廠嚴重損毀,反應堆仍要不斷灌水冷卻,以控制情況,核污水有機會滲漏排放出海洋,在魚類發現放射性元素並不意外。
梁美儀解釋,「銫」類似重金屬,某部分可能被人體組織或骨骼吸收,某部分則會排出體外,但今次超標量較高,如果高劑量進入人體,可能令細胞病變,嚴重可引致癌症,因為「銫」帶有輻射,半衰期超過20年,長期可造成健康威脅。
▲本港學者批日本排核水入公海-是不道德的做法
她更指出:「一般有些國家做法,是將水排放在自己的湖泊,因為它的半衰期是12年,放在湖泊12年後,那些水可以利用,這個是比較有責任感的做法,日本決意將水排放到大海,這個是不道德的做法。」
理論上經處理的核廢水已將重金屬大型污染物拿走,對人類及環境災害較小,但仍有害處。而香港在食物安全把關做得非常好,故梁美儀籲市民不用太擔心,當局每日都檢測日本進口食物,亦有能力找到有輻射性食物,並馬上要求下架和禁止入口等,當局未來可能會加強相關措施。
製圖/文字:Health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