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不勝防】禦寒保暖要注意 被窩放發熱產品可低溫燙傷

禦寒保暖要注意

每到冬天,很多怕冷人士會在被窩裡放個熱水袋、暖包、電氈取暖,有助睡得更香甜。不過這些保暖發熱產品長時間接觸皮膚,很容易就會造成低溫燙傷。到底低溫燙傷是什麼形成?我們又該如何避免?

什麼是低溫燙傷?

提到「燙傷」,一般人想到的往往是滾燙高溫導致的皮膚灼燒,故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高溫的東西更具警覺性;但事實上攝氏40多度的溫熱感也可能造成傷害,只要是長時間、固定部位接觸熱源,就有可能造成皮膚蓄熱過度而傷及真皮層,醫學上稱之為「低溫燙傷」。

一般來說,若是皮膚接觸攝氏44度物品長達4小時以上,就可能造成皮膚燙傷;若溫度提高至46度,持續約30分鐘就可能造成燙傷;若是50度的溫熱感可能只需要3至5分鐘就會傷及真皮層。

相較於高溫燙傷,皮膚會立即出現紅腫熱痛的不適感,但低溫燙傷就如同溫水煮青蛙,因皮膚不會有立即性的疼痛感而讓人難以察覺,等到發現異狀恐為時已晚。

哪些人需要多加注意?

低溫燙傷最容易發生在糖尿病、中風後遺症等患者以及老年人身上,因為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以及皮膚感知能力通常較不敏感,容易受到傷害;冬季手腳冰冷的人,也很容易因為使用不當,造成低溫燙傷;而發生在嬰幼兒身上的低溫燙傷,大多是因為父母或監護人照顧不周所造成的。此外,麻醉術後患者、醉酒或過度熟睡的人,也都容易因為意識不清發生低溫燙傷。 

長時間固定部位接觸熱源,可能造成皮膚蓄熱過度而傷及真皮層
長時間固定部位接觸熱源,可能造成皮膚蓄熱過度而傷及真皮層

如何避免發生燙傷?

1. 避免讓發熱物直接接觸皮膚,像暖包應貼在衣服上方、使用電氈或暖水袋時外包上一條毛巾,隔絕皮膚與熱源接觸。

2. 避免長時間於同一部位使用,最好30分鐘就換位置,假如暖包一開始貼在腹部的位置,30分鐘後可以換到下肢部位使用。

3. 睡覺時不要使用保暖產品。

4. 睡覺時需要使用保暖產品,建議選購定時恆溫的商品,將危險性降至最低。

如何處理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即便有傷口也很少有疼痛的感覺,許多患者都是長達1-2週後,因同一部位長期接觸熱能,導致損害擴大、疼痛感明顯,才警覺自己燙傷了。

發生低溫燙傷時,首先要移除保暖產品,並以冷水冷敷燙傷患處15-20分鐘,以快速降溫並減少後續傷害的可能;特別注意,不要直接冰敷患處,以免進一步刺激與傷害皮膚,若要使用冰塊,應先用毛巾包住。

若是出現水泡,通常體積較小恢復速度較快,大的水泡則可考慮尋求醫生協助。不論如何,請避免自行戳破水泡,也留意生活上避免讓水泡破裂。若水泡真的破裂,必須多加留意傷口,以避免形成細菌感染,引發更嚴重的問題。

資料來源:Arch Plast Surg.healthline
製圖/文字:Health Concept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