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人生】為何人們總愛講是非? 心理學家分析是非背後動機
「喂你知唔知呢......」
「嗱聽完就算啦.......」
「聽講呢.....」
「唔好話我講呀........」
在診療室裏,不時坐著被工作壓力磨蝕得身心俱疲的人。探究當中的壓力源頭時,發現職場是非(Gossip) 的威力實在不能輕看,傷害性可以大得令不少受害人不敢返工,或者一到星期日晚上和公假最後一天時便出現各種身體問題,如頭痛、頭暈、心悸、腸胃不適等。
筆者遇見過所牽涉的行業也頗廣泛,不乏餐飲的、服務性質的、文職的、教育的、宗教的、甚至是助人專業的,不論男女老少。就如老掉牙的說法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什麼謂之是非?
從學術定義來說,是非是指我們在某人不在場時討論關於他/她的事。當中的內容可以是正面、中性、或負面的。其實,並非所有是非都具傷害性,只是今次在這裡討論的,主要是關於内容負面、能傷人於無形的是非,比如在辦公室內常聽到同事說某某工作能力不逮、喜歡阿諛奉承、無心戀戰、私生活不檢點、恃靚行兇等等。
為什麼人愛講是非?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不少人愛講是非?確實,自古至今,人類便習慣從別人的生活經驗學習,也善於透過分享和獲取資訊來提升個人的生存機會。有研究發現 (Robins & Karan, 2019),我們平均每日用52分鐘在談論著別人的故事。雖然當中大部分的內容在這個研究裡被評為中性,但也可以想像,人活在群體裏,若要擺脫是非,差不多可以說是徒勞無功的事。別以為離開人堆便安然無恙,是非可是一件「躺著也中槍」的事呢。
是非之所以有機會變得可怕傷人,也許因為在傳播的過程中混雜了不同人的主觀解讀,然後又會隨著不同人的動機而被演繹成另一個模樣散播落去下一個加工點。其實,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我們看不見的原因 (有時甚至連當事人也未能肯定)。即使筆者的工作之一是跟求助個案一起去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背後的原因,但這也是個需要不斷共同探索的過程,沒有一個理解或者假說是絕對的,更不是「你就是A這種人,所以你會這樣做」那類心理遊戲。
可是,好多時候,尤其當我們對周遭環境突然發生的事情掌握不到太多資訊時,我們便更想去理解它,想了解某人為什麼會作出某些行為、決定、表現,而且往往會習慣按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價值觀來分析,因為這樣比較直接容易,方便大腦處理。然後,透過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是非經過無數次添加,變成一則則引人入勝的故事。也是說,我們聽回來的是非,除非有親身跟當事人交過手,否則,還是聽聽便好了。
是非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在考慮如何應對是非前,或者要先來探討一下中傷別人的是非者背後的動機是什麼,釐清是非可能代表著什麼。其中一些經常發現的動機包括:
- 有些人為了建立地盤拓展管轄範圍,專挑些看起來不易或不屑反擊的人來做攻擊對象,透過製造共同話題和排斥對象來劃分異己,鞏固自己的勢力和地位。
- 有人建立勢力,當然也有人「埋堆」,用是非當人情,透過交換別人的是非來顯示自己「知行情,有料可套」的價值,甚至以為能借此尋求庇護,能倖免於欺凌。
- 有人可能有平衡心理的需要,被講時也來講講人,營造「我不是唯一受害者」的氣圍,讓事態正常化,以為傷害感能減輕一點。
- 有人可能透過批評別人來逃避自己需要正視的問題。例如,不時散播某某工作表現不佳的是非,以避開自己久久沒有進修、工作技能脫節的問題。
- 有人可能透過道德審判、批判別人來提升自我優越感,甚至把自己打造成道德智者。即使正在批評別人過於妄加判斷,也自覺「我比較中肯」、人格略勝一籌。
- 有人可能因為別人蒙受損失(例如失去升遷機會)而透過是非來散散怨氣。
- 也有些人只是純粹「剝花生」時加一兩句贈慶,作用如你我睇戲時手上的爆谷。
下一篇,再來探討如何有效地應對是非。
作者: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家廖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