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港人全球最長壽 殘疾長者卻大增 研究:經濟越好越健康

醫療熱話
 研究:經濟越好越健康

香港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在過去十年間已超越日本人,成為全球最長壽族群。不過,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香港人雖長壽,但長者在離世前伴隨殘疾的時間大幅增加,而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人,健康狀況亦越好。

中大近日於《刺針》旗下的國際醫學期刊《刺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發表一項研究,研究團隊透過政府統計處搜集並整理與特定年齡和性別相關的死亡率、殘疾率、人口結構,以及相應年份的香港人口生命表等數據,估算香港65歲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數據顯示,香港65歲男性及女性的平均預期壽命在2007年至2020年間分別增加了3.7年及2.1年,但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卻未見相似升幅,14年間只分別增加了1.8年及0.1年。「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人口的殘疾負擔(disability burden)的其中一個最廣泛使用的指標,透過比較長者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與平均預期壽命的比例,可以評估社會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進度。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鍾嘉麒表示,研究顯示本港長者在離世前維持殘疾狀態生活比例增加,社會需要應付的殘疾人口負擔擴大。僅關注平均預期壽命的長短已不足夠,更可能會造成假象,掩蓋了疾病負擔相關問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是一個關鍵指標,應該在香港恆常採用以評估和監測人口健康和健康老齡化的改善和進展,能更全面地了解香港社會健康公平的狀況。

研究團隊還利用2013年香港18區的殘疾率數據,進一步評估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在不同社會經濟水平的地區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根據多元線性迴歸模型的結果,本港長者的平均預期壽命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均存在明顯的社會經濟梯度,即社會經濟地位愈高,個人健康狀況愈理想——各個地區內長者具有中學或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每增加10%,平均預期壽命便增加0.81年,而無殘疾平均預期壽命則增加0.68年。

鍾嘉麒補充,研究顯示香港存在地區層面的社會經濟不平等狀況,意味香港社會目前的行動和努力尚未足以有效並公平地改善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總括而言,香港迫切需要採取全面的政策措施,以促進健康老齡化。

製圖/文字:HealthConcept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