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研究】城大研究:溫暖及潮濕環境降新冠死亡率 影響病毒量及免疫反應
近日本港新冠病毒患者死亡個案有上升趨勢,日前(24日)單日死亡人數創新高達50宗。政府及專家一直強調,接種疫苗能減低重症及死亡風險,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影響死亡率?
城大團隊公布研究指出,溫暖及潮濕環境與新冠病毒死亡率有密切關係。在患者感染初期,保持溫暖及低濕度環境;以及出現病徵後,保持溫暖及潮濕環境,死亡率會降低。團隊認為,環境因素會影響感染時候的最初病毒量,其後進而影響患者發病和身體的免疫反應。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及博士生梁靜泊在2020年2月至7月疫情期間,收集來自歐洲8個國家的數據(包括英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瑞典及羅馬尼亞),再以數學模型統計分析各國的疫情、氣候數據,包括確診個案宗數、死亡個案宗數,每日平均氣溫及相對濕度,然後找出氣候與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阮相宇
結果顯示,在感染初期,處於溫暖(即氣溫高於攝氏20度)及相對濕度低(即濕度低於50%)的環境中,死亡風險較低。不過當出現病徵後,濕度與死亡率的關係有所改變。對於有病徵的患者,溫暖及潮濕(即濕度高於85%)的環境才引致較低的死亡率。有個案顯示,患者在出現病徵發病後,首數天處於相對濕度較高的環境(濕度89%),比起在相對濕度62%的環境,死亡率大大下降31%。
最後阮相宇建議,改善隔離或檢疫時的環境條件,例如提供理想的室內環境作隔離,有助減低死亡率。患者亦應注意保暖,穿夠禦寒衣物、多喝暖水、使用暖爐或暖風機等。發病後,可使用加濕器助吸入濕潤空氣。
製圖:Health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