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身邊人】關於自殺,你可能誤解了什麼? 6個自殺的常見謬誤
社會中對於自殺的看法往往充滿誤解和偏見。這些誤解不僅延續了污名化,還可能對那些正處於危機中的人產生負面影響。例如:認為青少年人並沒有重大的憂慮,應不會自殺;或自殺者一定是有精神病等。 下列將列出一些關於自殺的常見謬誤,並提供正確的觀點,以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這一嚴肅話題。
自殺事件一般都是無跡可尋
自殺者的親人、朋友等一般對自殺者的自毀行為都會感到意外及詫異。其實大部份的自殺者都有明顯或間接的求助訊息。例如與好友道別、將事情安排妥當。根據一項調查老人自殺報告 顯示,有70%的老人在自殺前曾經向身邊的家人及朋友顯示其自殺的意圖;而有30%的老人曾多次向家人或其他人以不同方式表示其自殺的意圖。其實自殺者在作最後的決定前,很大程度會表現出內心的痛苦及猶豫,若自殺者身邊的人能及時察覺並施以援手,可能會減少悲劇的發生。
恐嚇說自殺的人是不會自殺的
當一些人向別人透露自己會自殺,特別是語帶威脅或恐嚇成分,很多時會被認為是引人注意,或意圖控制他人的手段,真正自殺機會並不大。在面對死亡抉擇時,自殺者心情往往十分矛盾。所以,當我們面對別人透露自殺意念時應以嚴肅及謹慎態度處理。
情緒好轉後自殺危機減少
一些情緒極度抑鬱且有自殺意念的案主,有時情緒會突然好轉,可能令人誤以為他們的自殺危機已減低,許多時,案主就在眾人放鬆防範下,突然自殺。其行為令人難以理解。其中一個解釋是當一個人面對生死難以抉擇時,可能會極為困擾。但當他已選擇自殺時,像已放下心頭大石,情緒反而較為平靜。而且當案主死意甚為堅決時,他可能會盡量掩飾這決定。我們在此時更加應該小心分辨及了解。
一般人永不會有自殺的念頭
很多人可能認為除了少數人外,一般人是不會有自殺的念頭。在一些外國的研究中顯示,30-50%(有部份甚至高達80%)的學生或成年人,表示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殺的念頭。對於性格健康成長、家庭關係良好及有足夠支持系統的人,其自殺念頭稍現即逝,較少會發展成真正的自殺行為。相對於性格成長及精神狀況已存有問題者而言,在缺乏支持及關懷下,其自殺意念則極有機會轉成為具體的自殺行動。
一件小事不足以令人尋死
我們在新聞報章上經常看到一些人的自殺行為是因為輕微爭執或挫敗的事件引致,例如:曾報導一位女生因被老師及同學懷疑偷東西而尋死。其實自殺行為並不能以單一事件去理解,很多時候會被忽略自殺者在面對長期的壓力或被其他問題所困擾。該次引發自殺行為的事件其實是一條導火線。若自殺者的根本問題未被察覺以致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另一次簡單的小事亦可能引發自殺的行為。
對於有自殺危機的人不應提及自殺
不單只自殺者的朋友或親人,許多人在面對自殺者時會顯得相當緊張,並且認為減少提及當事人的負面情緒可以減低其「胡思亂想」的可能性。又恐怕主動提及與死或自殺有關的字眼或意念會加強當事人的自殺意欲。但是其實在處理自殺個案時,剛好相反。
情緒嚴重困擾的人極希望能與人傾談他對於自殺的感受,若我們刻意避談自殺,求助者則更難主動提出。在評估自殺危機時,直接詢問個人的自殺意向是最直接了解一個人自殺的可能的方法。
資料來源: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製圖/文字:Health Concept